2025-07-15 08:18:03 0次浏览
厂房活动房拆除过程中,结构失稳是重大隐患,其表现往往从细微迹象逐渐加剧,若未及时察觉,可能迅速发展为坍塌事故。由于活动房多为轻钢结构(钢柱、横梁、斜撑等构件通过螺栓或焊接连接),结构失稳的具体表现可按构件变形、连接失效、整体失衡三类核心特征划分,具体如下:
一、承重构件的变形与异常位移(“局部失稳” 的核心信号)
活动房的钢柱、横梁、斜撑等承重构件是维持结构稳定的 “骨架”,其变形往往是失稳的早期预警:
钢柱的倾斜与弯曲
倾斜:垂直钢柱向一侧倾斜,可用肉眼观察到柱身与地面的垂直度明显偏差(如原本垂直的柱子顶部向外侧偏移超过 10cm),或柱脚与基础之间出现缝隙(一侧宽、一侧窄,说明基础受力不均)。
弯曲:钢柱中部出现侧向弯曲(类似 “弓” 形),尤其在长细比较大的钢柱(如高度超过 6 米、截面较小的 C 型钢柱)中常见,用直尺贴靠柱身可发现明显缝隙。
横梁的下垂与扭曲
下垂:水平横梁中间部位向下凹陷,若跨度为 6 米的横梁下垂超过 12cm(即跨度的 1/500),说明已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,可能因荷载过大或自身锈蚀导致强度不足。
扭曲:横梁两端不在同一水平面,或截面出现 “拧转”(如矩形截面的横梁一边高、一边低),多因两端连接节点松动(如一端螺栓脱落),导致受力失衡。
斜撑的变形或脱落
斜撑(维持整体稳定性的 “斜向支撑”)是防止结构侧向倾倒的关键,若斜撑出现弯曲(原本直线变为折线)、与钢柱 / 横梁的连接点脱开(螺栓断裂或焊接点撕裂),会直接导致结构抗侧移能力下降,表现为活动房某一侧向晃动明显。
二、连接节点的松动、断裂与异响(“结构解体” 的前兆)
活动房的结构稳定性高度依赖螺栓、焊接等连接节点,节点失效是失稳的常见诱因,具体表现为:
螺栓连接的异常
螺栓松动 / 滑丝:拆除过程中,若发现节点处的螺栓帽旋转、与螺母脱离,或用扳手拧动时毫无阻力(滑丝),说明该节点已失去紧固作用,构件间可能出现相对位移。
螺栓断裂:螺栓突然断裂(可能伴随 “啪” 的脆响声),断裂处多在螺纹根部或受力集中的部位,断裂后构件间会产生明显的间隙,如横梁与钢柱连接处突然 “错开” 几厘米。
焊接节点的损伤
焊缝裂纹:焊接部位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纹(可用肉眼观察,或用放大镜查看细微裂纹),尤其在角焊缝(如钢柱与横梁的直角连接)处,裂纹会逐渐扩展,导致节点承载力骤降。
焊肉脱落:焊接时的 “虚焊”(未焊透)部位在受力后突然脱落,表现为构件间原本焊接的部位分离,伴随金属摩擦的 “刺耳声”。
板材与骨架的脱离
屋面或墙面的彩钢板与檩条(固定板材的细型钢)连接松动,表现为板材在风力或振动下 “拍打” 骨架(发出 “哐当” 声),若固定螺丝大面积脱落,板材可能突然坠落,同时带动檩条变形(因失去板材的约束)。
三、整体结构的失衡与晃动(“失稳” 的危险信号)
当局部失稳未及时控制,会引发整体结构的平衡破坏,表现为:
结构整体倾斜
活动房多个开间向同一方向倾斜,如相邻 3-4 根钢柱同时向外侧偏移,地面与柱脚的间隙从 “局部不均” 变为 “整体倾斜”,此时站在活动房内会感到明显的 “坡度感”,门窗因变形无法正常开关(框体歪斜)。
周期性晃动或振动
拆除作业(如敲打、吊装)时,结构出现持续的 “左右摇晃” 或 “上下震颤”,且晃动幅度逐渐增大(如振幅超过 5cm),说明结构的刚度已不足,无法抵抗外力扰动,类似 “风中的纸牌屋”。
基础沉降与开裂
活动房下方的混凝土基础或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,表现为地面开裂(裂缝宽度超过 5mm,且呈放射状向柱脚延伸),或柱脚预埋件与基础脱离(出现 “悬空”),此时结构失去底部约束,极易整体坍塌。
四、易被忽视的 “隐性信号”
除上述明显表现外,以下细微迹象也可能预示结构失稳:
材料异响:拆除过程中,构件(如钢柱、横梁)发出持续的 “咯吱” 声(金属塑性变形的声音),或螺栓、焊缝处有 “滋滋” 的摩擦声,说明构件正在承受超出极限的应力。
附加物异常:屋面的积水、杂物向一侧聚集(因结构倾斜导致),或墙面的管道、电线突然绷紧(因结构位移拉扯),间接反映结构已发生变形。
总结
结构失稳的表现遵循 “从局部到整体、从细微到剧烈” 的规律,早期以构件变形、节点异响为主,中期发展为连接失效、局部倾斜,后期则演变为整体晃动、基础开裂。拆除过程中,需安排专人全程观察这些信号,一旦发现任何一项,必须立即停止作业,撤离人员并评估加固,避免事故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