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:
    • 公司:
    • 中山市力发拆迁工程有限公司
    • 联系:
    • 李弦拳
    • 手机:
    • 13662273390
      13613058158
    • 地址:
    • 中山市孙文路116号
本站共被浏览过 3814298 次
用户名:
密    码:
公司动态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详细信息

厂房活动房拆除时,应如何监测承重构件的变形?

2025-07-15 08:19:01    0次浏览

在厂房活动房拆除过程中,承重构件(钢柱、横梁、斜撑等)的变形监测是预防结构失稳的核心环节。由于活动房属于轻钢结构,构件薄、连接节点多、抗变形能力较弱,需通过测量、动态观察、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式,实时捕捉变形信号。具体监测方法及要点如下:

一、监测前的准备工作

确定监测对象与基准值

优先监测 “关键承重构件”:包括钢柱(尤其是转角柱、边柱)、跨度≥6 米的横梁、斜撑(纵向和横向)、柱脚与基础的连接节点。

记录初始状态:拆除前,用仪器测量并记录构件的原始参数(如钢柱垂直度、横梁挠度、斜撑角度),作为后续对比的 “基准值”(例:钢柱初始倾斜量≤5mm,横梁中点挠度≤3mm)。

布设监测点

在构件关键部位做标记(如用红漆画点或贴反光片):

钢柱:柱顶、柱中、柱脚各 1 个点(共 3 点,用于监测倾斜和弯曲);

横梁:两端支座处、中点各 1 个点(共 3 点,用于监测挠度和扭曲);

斜撑:与钢柱 / 横梁的连接点、中点各 1 个点(共 2 点,用于监测长度变化和弯曲)。

二、核心监测工具与适用场景

根据精度需求和现场条件,选择以下工具组合使用:

监测工具 适用场景 优势 精度范围

全站仪(或经纬仪) 钢柱垂直度、横梁水平度、整体倾斜 可远距离测量,数据 ±1mm(距离 50 米内)

水准仪 横梁挠度(下垂量)、地面沉降 测量高差直观,适合水平构件 ±2mm

吊线锤 + 卷尺 钢柱垂直度(近距离快速检查) 操作简单,适合现场即时判断 ±5mm

靠尺(2 米) 钢柱 / 横梁的局部弯曲(如柱身是否平直) 贴合构件表面,直接读缝隙值 ±1mm

裂缝观测仪 连接节点(焊缝、螺栓处)的细微裂纹 放大裂纹,记录宽度变化 0.01mm

三、不同承重构件的变形监测方法

1. 钢柱的变形监测(防止 “柱体失稳”)

垂直度监测:

用全站仪瞄准柱顶标记点,对比柱脚标记点的垂直投影,计算倾斜量(公式:倾斜量 = 顶部偏移距离 / 柱高)。若柱高 6 米,顶部偏移超过 12mm(即倾斜率>1/500),需立即暂停作业。

简易法:吊线锤从柱顶垂下,用卷尺测量锤尖与柱脚标记点的水平距离(正常应≤5mm),若距离突然增大(如 10 分钟内从 5mm 增至 15mm),说明柱体正在快速倾斜。

弯曲监测:

用 2 米靠尺贴靠钢柱侧面(竖向),观察靠尺与柱身的缝隙。若柱中部位缝隙>3mm(即局部弯曲量>3mm/m),说明柱体因受力不均已产生塑性变形(如一侧螺栓过紧、另一侧松动导致的 “侧弯”)。

2. 横梁的变形监测(防止 “跨中失稳”)

挠度(下垂)监测:

用水准仪测量横梁两端支座点与中点的高程差(初始基准值),拆除过程中每 30 分钟复测一次。若跨度 6 米的横梁,中点挠度从初始 3mm 增至 15mm(即超过跨度的 1/400),或 10 分钟内挠度增加>5mm,说明横梁已接近承载极限(可能因上部荷载未及时卸载或自身锈蚀导致强度不足)。

简易法:用尼龙线从横梁两端拉紧,观察线与梁中点的下垂距离,若距离>10mm 且持续增大,需立即停止作业。

扭曲监测:

用全站仪测量横梁两端标记点的高程,若两端高差>5mm(原本应在同一水平面),或一端突然升高 / 降低(如 5 分钟内高差从 2mm 增至 8mm),说明横梁因一端连接失效(如螺栓脱落)产生 “拧转”,易引发整体失衡。

3. 斜撑的变形监测(防止 “侧向失稳”)

斜撑是抵抗活动房侧向力的 “关键支撑”,其变形直接影响整体抗倾覆能力:

长度与角度监测:

用卷尺测量斜撑两端连接点的直线距离(初始长度),若拆除过程中长度缩短或延长>5mm(如原本 2 米长的斜撑变为 1.99 米或 2.01 米),说明斜撑已弯曲(缩短)或被拉长(可能螺栓被拉松)。

用角尺测量斜撑与钢柱的夹角(初始角度多为 45° 或 60°),若角度变化>5°(如从 45° 变为 38°),说明斜撑已发生倾斜,失去稳定支撑作用。

连接节点监测:

观察斜撑与钢柱 / 横梁的连接螺栓是否松动(用扳手试拧,若能轻松转动即视为松动),或焊接点是否出现裂纹(用裂缝观测仪检查,裂纹宽度>0.2mm 需警惕)。

4. 柱脚与基础的变形监测(防止 “底部失稳”)

柱脚是承重构件的 “根基”,其变形多由基础沉降或连接失效导致:

柱脚位移监测:

在柱脚周边地面画 “十字基准线”(横线平行于横梁,竖线平行于钢柱),用卷尺测量柱脚边缘与基准线的距离。若距离变化>5mm(如柱脚向外侧偏移),说明基础可能不均匀沉降。

缝隙监测:

观察柱脚与基础接触面是否出现缝隙(用塞尺测量,缝隙宽度>3mm 且持续扩大),或预埋件(如螺栓)与混凝土基础是否脱离(出现 “悬空”),此类情况会导致柱体失去底部约束,极易倾斜。

四、动态监测的核心原则(拆除过程中必须遵守)

“同步监测” 原则

拆除作业与监测同步进行:每拆除一个构件(如一块彩钢板、一根次梁)后,立即对相邻承重构件(如该区域的横梁、钢柱)进行复测,避免因荷载突变引发滞后变形。

“重点时段加密监测”

在拆除关键节点时(如拆除首根横梁、拆除转角处斜撑、拆除屋面大面积板材时),将监测频率从 “30 分钟 1 次” 提高至 “10 分钟 1 次”,并安排专人用肉眼观察构件是否有即时晃动、异响。

“数据对比与预警”

设定 “变形预警值”(参考行业经验):

构件类型 预警变形量(超过即停工)

钢柱 倾斜量>10mm 或 10 分钟内增加>5mm

横梁(跨度 6 米) 挠度>15mm 或 中点下垂速度>2mm/10 分钟

斜撑 角度变化>8° 或 连接螺栓松动≥2 颗

柱脚 缝隙宽度>5mm 或 位移>8mm

五、应急处理:发现变形超限时的操作

立即停止拆除作业,所有人员撤离至区域(距离活动房≥10 米);

复核监测数据,确认变形是否持续扩大(如用全站仪连续观测 5 分钟);

若变形稳定,由专业人员评估是否需临时加固(如用钢管支撑倾斜钢柱、加装临时斜撑);若变形持续加剧(如钢柱倾斜速度>1mm / 分钟)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封锁现场并疏散周边人员。

总结

活动房承重构件的变形监测需兼顾 “精度” 与 “效率”:用仪器保证数据准确性,用动态观察捕捉细微变化,用预警值明确停工标准。核心逻辑是:通过对比初始状态与实时数据,及时发现 “异常变形速度” 或 “超限额变形”,从源头切断结构失稳的发展链条。

被浏览过 3814298 次    版权所有:中山市力发拆迁工程有限公司(ID:35061070) 林睿君

7

回到顶部